巫马施,巫马施(前521-?),姓巫马,名施,字子期,亦称巫马期。汉族,春秋末年鲁国人,一说陈国人,孔子弟子,七十二贤之一,以勤奋著称。《韩诗外传》卷一载,他为单父(今山东菏泽市单县)宰时,“以星出,以星入,
颜无繇,颜路(前545年—?),颜氏,名无繇,字路,世称颜路,春秋鲁国(今属山东省)人。他是孔子爱徒颜回(颜渊)的父亲,父子俩曾先后在孔子门下求学。孔子早期的弟子之一。元文宗天历三年(1330年),被封为杞国
帛道猷,帛道猷,东晋高僧。生卒年不详,孝武帝时在世。本姓冯,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少习儒业,以篇牍著称于时,后于本籍若邪山中出家。先依道生于庐山,道生寂后至临川。继住浙江新昌沃州山禅院,与名僧道壹同时且齐名,
桓伟,(?—403)东晋谯国龙亢人,字幼道。桓温子。平厚笃实,在藩为士庶所怀。历督荆、益、宁、秦、梁五州诸军事,任安西将军、领南蛮校尉、荆州刺史。封西昌侯。
宰予,宰予(前522年—前458年),姬姓,宰氏,名予,字子我,春秋末期鲁国人,思想家、儒客先贤。孔子著名弟子,“孔门十哲”之一,“孔门十三贤”之一。能言善辩,曾从孔子周游列国。游历期间,常受孔子派遣,使于
季桓子,季桓子(?-前492年),即季孙斯,姬姓,季氏,名斯,谥桓,史称季桓子,季孙意如(季平子)之子,鲁国三桓之季孙氏宗主兼鲁国执政。前505年,季孙意如病逝,其家臣阳虎趁新家主季孙斯年幼而将其囚禁,从而代
伯夷,伯夷(生卒年不详),子姓,墨胎氏,名允,商末孤竹国人,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,弟亚凭、叔齐。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。初,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齐为继承人,至父死,叔齐让位于伯夷。伯夷以父命为尊,遂
臧武仲,臧武仲,即臧孙纥(音hé),又称臧孙、臧纥,谥“武”,臧文仲之孙,臧宣叔之子。鲁国大夫,封邑在防(今山东费县东北)。臧武仲早年长于宫中,深得鲁宣公夫人喜爱,并被立为臧氏的继承人,曾任司寇
阮咸,阮咸(约222~278年)字仲容,陈留尉氏(今河南开封南)人。魏晋时期名士。阮籍之侄,与阮籍并称为“大小阮”;又与嵇康、阮籍、山涛、向秀、刘伶、王戎并称为“竹林七贤”。卒年56岁。阮咸在仕途上并不得意
华覈,华覈(219年—278年五月),字永先(《建康实录》作永光),吴郡武进(今江苏丹徒)人。三国时东吴官员。华覈先后担任上虞尉、典农都尉,后因文学而迁任秘府郎,后升任中书丞。孙亮即位后开始与太史令韦昭、薛
阳虎,阳虎(生卒年不详),姬姓,阳氏,名虎。春秋后期鲁国人。阳虎原为鲁国季孙氏(季平子、季桓子)家臣,通过控制季孙氏把持了鲁国的朝政。而后在和鲁国三桓的斗争中遭遇失败,逃往齐国后又遭到迫害,辗转逃到晋国,受
崔仲方,隋博陵安平人,字不齐崔猷子。少有韬略。北周时,武帝有灭北齐之志,乃献二十策。入隋,与高颍议正朔服色,并劝除六官,依汉魏旧制。出为虢州刺史,上书论取陈之策。帝悦,进位开府。及伐陈,为行军总管。文帝仁寿初
颛孙师,颛孙师(公元前504年—?),复姓颛孙、名师,字子张,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,孔门十二哲之一,受儒教祭祀。颛孙师为人勇武,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评为“性情偏激”,但广交朋友。主张“士见危致命,见得思义,祭思敬
何桢,西晋庐江灊人,字元干。素有志略。仕魏为秘书右丞、廷尉。入晋,为监军,武帝泰始八年讨匈奴刘猛,累破之并以计杀之。官至光禄大夫。封雩娄侯。以文学见称。
仲由,仲由(前542年——前480年),字子路,又字季路,鲁国卞人。“孔门十哲”之一、“二十四孝”之一,“孔门七十二贤”之一,受儒家祭祀。仲由性情刚直,好勇尚武,曾陵暴过孔子,孔子对他启发诱导,设礼以教,子
申党,申党,春秋时期学者、孔子弟子,孔门“七十二贤”之一。
公山不狃,公山不狃是春秋时期鲁国人。他双字姓公山,名不狃(也作弗扰、不扰),字子泄。公山不狃和阳虎同时,都是鲁国当政者季桓子的家臣。季桓子非常器重公山不狃,派他担任季孙氏的私邑——费邑(费县)的邑宰。这一年是鲁
高柴,高柴(前521年-前393年),华夏族,齐国人。东周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,字子羔,又称子皋、子高、季高、季臯、季子臯,少孔子三十岁。孔门弟子中从政当官最多次、最长久、最公正廉明、最得民心的父母官,也
公叔文子,公叔文子,名拔,或作发,单谥为“文”,全谥为“贞惠文”,世称公叔文子,乃卫献公之孙,又称公孙拔。公叔文子(?-公元前497年),公叔氏,名发,一名拔,谥号为“贞惠文子”,故称公叔文子,春秋时卫国的卿大
子服景伯,子服景伯,即子服何,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。公元前前492年,桓公、僖公的宫殿大火,子服景伯救火,安排得当。前488年,吴王夫差与鲁哀公盟会,向鲁国索要百牢。子服景伯称吴国将亡。季康子讨伐邾国,子服景